当纪录片遇上新媒体
8月3日至9日,第二届北京纪实影像周在京举行。业内各路大咖齐聚京城,聚焦纪录片用内容记录新时代的同时,也对新媒体平台与纪录片的“碰撞”与合作提出思考。
2017年以来,随着《航拍中国》《辉煌中国》《寻找手艺》等国产佳作不断涌现,纪录片日益受到全社会关注。从传统电视、电影院等渠道,到互联网、手机等各类视频播放平台,中国观众正在越来越多通过新媒体接触到优质纪录片。当传统纪录片遇上新媒体,会碰撞出何种火花?未来新媒体平台将给纪录片创作和传播注入怎样的活力?纪录片有了新媒体基因会否产生新的裂变和化学反应?这些都是此次影像周期间各界人士热议焦点。
视频网站扎堆跟进纪录片
2016年,一部《我在故宫修文物》火遍大江南北。这部此前在央视9套首播纪录片,当时并未引发较大反响。反而在号称国内最大的年轻人潮流文化娱乐社区的B站(bilibili网站简称)受到网友追捧,进而引发连锁效应。这让业内人士感觉到新媒体对于纪录片传播的重要性。
这部纪录片如今已被誉为现象级作品。之后从社交和弹幕网站掀起热潮,然后带动传统媒体热播成为纪录片传播的又一全新方式。这种现象进一步激发有实力的视频网站切入纪录片,覆盖从投入到制作再到宣发全产业链条。最近一段时间,除B站之外,“BAT”三大巨头旗下视频平台在纪录片领域动作频频,投入大量人财物。
6月14日,上海电视节“最IN纪录片论坛暨《风味人间》尝鲜会”上,腾讯视频宣布,央视原《舌尖上的中国》总导演陈晓卿入职腾讯视频,任副总编辑兼任稻来纪录片实验室负责人、《风味人间》总导演。
这样的布局并非偶然,最近两年,腾讯视频每年上架纪录片有上万小时,其中独家达4000多小时。此前腾讯宣布,2018年投入纪录片的资金将是2017年两倍,而2017年其对纪录片投入已是过往几年总和。